《給九龍城街市的聲音》

銀獎
Social Issue

Challeng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am Name

「憶」。龍城

Team Members
金曉瑩
(九龍真光中學)
伍慧芸
(九龍真光中學)
詹珮瑜
(九龍真光中學)
陳莃文
(九龍真光中學)
蘇樂瑤
(九龍真光中學)
雷頌恩
(九龍真光中學)
陳悅
(九龍真光中學)
黃凱琳
(九龍真光中學)

Introduction of the idea

我們選取即將重建的九龍城街市作試點,透過製作小誌,親身進入社區觀察及傾談,了解街市的精神面貌;活用圖像,文字聲音及不同物料,立體呈現社區,而且門檻較低,適合學生參與,能夠帶動更多青少年進入社區,與人連結,關懷社區的正向發展。

Pain points of the affected community

現時青少年與社區的理解及連繫比較薄弱,主要透過網上資源單向地理解社區。然而,對社區的歸屬感是需要透過親身接觸而建立。我們發現香港愈來愈多地方被納入重建,而現時記錄社區文化的過程缺乏學生參與元素。

The problem that aims to solve

我們期望

•讓青少年透過親身接觸而了解社區
•青少年以第一身經歷真實了解社區的人事物,當中人們的網絡和關係後,加深了解市區重建有機會帶來的具體影響
•啟發老師推動青少年親身了解社區,以小誌紀錄及分享經歷和發現,帶動更多人關懷社區。

Introduction of the innovative elements of the idea and how it can help solve the aforementioned problem

創新元素

小誌作為媒介去讓青少年認識社區
- 小誌是從各人自身的角度與觀點所出發,小誌創作不限媒介,例如文字、圖片、物料、聲音等等,可​立體呈現社區,​門欄較低,適合青年人參與。透過小誌工作坊,能夠帶動年青人親身進入社區觀察,從而增加對社區的歸屬感,以及加深與社區連結。

在社交媒體作宣傳活動
- 隊員會於社交媒體(Instagram)分享自己親手製作的小誌、進行招募及向大眾介紹關於九龍城街市的歷史和文化,能夠帶動更多青少年進入社區,與人連結,關懷社區。


可持續性

與學校協作舉辦《小誌工作坊》
- 向不同學校推廣《小誌工作坊》,融入校本課程讓更多年輕人去認識社區,提升他們持續關注社會的興趣

Team capabilities

隊員曾參加過不少的義工活動,明白團體合作對團隊的影響。而且長時間的相處使我們培養出默契。我們清楚各自的長、短處,有著明確的分工;有人出謀獻策、有人善於執行、也有人提出疑問。大家集思廣益、互相扶持,互相勉勵,共同面對。團體亦能夠運用其多次累積下來的訪問技巧,與檔主進行溝通,同時多角度思考,知悉並且理解九龍城街市檔主的需要以及顧慮。

而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在社交平台,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所看見到的事物,都令我們反思社會的真正需要,啟發著我們以「從無到有,從0到1」的思維,創造新事物,為社會帶來進步,同時為檔主街坊們的舊時生活留下一點痕跡。

而且我們對九龍城非常熟悉,童年時期在九龍城長大,看著一個又一個的城市清拆計劃,不禁感嘆時代的變遷令到昔日熟悉的事物正一點點流逝,為九龍城街市檔主以及街坊們感到惋惜。九龍城正漸漸與童年時代記憶中的模樣有所不同。因此我們會以一腔熱誠以及創新的思維,盡力喚起九龍城街城檔主乃至香港市民對這方面的關注以及共鳴。

Existing and available resources

現今社會環保作為一大課題,我們會運用環保物料,以可再生或回收的物料作為商品的材料。例如以環保PP來造塑膠產品,以天然物料來製作布料產品等。我們希望能在分享九龍城街市的歷史及文化的同時,也能推動綠色生活。

場地上會先使用九龍城區學校及九龍城廣場作為初試的地方,之後檢討成效後再嘗試運用流動車及流動市集方式推動至社區。

Organizer

Founding Partner

Supporting Organizations